3月10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勝利閉幕。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建議加強國內器官捐獻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
器官移植是將有活力的供體器官通過手術轉移至患者體內,以替代已經喪失功能的器官。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腎臟移植是可行情況下的首選治療方案。而對肝臟、心臟、肺臟等的終末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常常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若不能及時移植,大部分患者將在短期內死亡。
2015年起,國內開始移植器官來源轉型,公民自愿捐獻成為國內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而盡管器官捐獻量和移植手術量均在上升,但器官供體的數量仍遠小于移植等候名單的需求。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器官捐獻率約為每百萬人口38,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約為1:4;中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率則約為每百萬人口3.6,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約為1:30。
朱同玉從事腎移植30多年,是器官移植方面的專家。他指出,如果國內每百萬人口的器官捐獻率能達到美國的一半,即每百萬人口約20時,國內一年的捐獻量可以達到10萬以上,基本上就可以解決供體短缺問題。
但當下的問題在于,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公眾對器官捐獻有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國內器官捐獻宣傳教育的力度不足、覆蓋不廣,公眾對器官捐獻的意義、流程、政策都不太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
由此,朱同玉建議,加強國內器官捐獻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提高公眾對器官捐獻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具體而言,他希望從頂層設計上將器官捐獻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納入國家戰略;將器官捐獻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依托醫療機構、紅十字會等機構建立權威科普平臺,加強醫務人員培訓等。
同時打造多元化宣傳平臺、創作優質宣傳作品,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眾參與器官捐獻,包括建立健全褒獎機制、器官捐獻者家屬關懷機制。另外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朱同玉舉例,美國大部分州在領取駕照時即會登記公民的捐獻器官意愿。盡管意愿不代表到時候一定要捐獻,但這即體現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
實際上,國內器官捐獻和移植領域的制度建設也在不斷發展。2024年5月1日,最新的《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開始實施。
其中第十三條規定,國家加強人體器官捐獻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促進形成有利于人體器官捐獻的社會風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公益宣傳。
第二十條則規定,遺體器官的分配,應當符合醫療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患者申請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其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曾經捐獻遺體器官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排序。
?